比如出现不合规的生成内容时不会一棒子打死,平台除采取内容过滤等措施外,应在3个月内通过模型优化训练等方式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置身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变局,推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唯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方能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考察时围绕以学铸魂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开展主题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各国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各国共同现代化才是普遍意义上的现代化。
《论语·子路》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蕴含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7日02版)。人类文明现代化的路径,本不只有一条道路、一种模式,现代化模式同样具有多样性。人类追求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推陈出新的历史。
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实践证明走得通、行得稳、办得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方在。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现代化新图景,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使命,也是文明进步的历史必然。我们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重视文明传承创新。其大意为,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并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色。一花独放,不能真正代表繁荣发展的春天。
我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此句常用来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文化艺术不算繁荣,也喻作只有一个人、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进步是不够的,大家共同进步才是好的和应有的。世界文明百花园的盎然生机,正是来自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文明多样,构成美好的世界。
植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百花齐放,组成美丽的花园。
一灯独明,不会持久照亮现代化之路。崇尚百花齐放,提倡和而不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现着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对待不同观点、不同文明开放包容的态度。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自明代启蒙读物《古今贤文》(后经明、清两代不断增补,故又名《增广贤文》)。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花卉各有其美,文明各具特色。一切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应该被承认和尊重。纵观人类发展史,世界文明绝不是单一单调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传承与交流、持续的关联与互动中走到现在,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尊崇和合理念,追求以和谐为导向的多样性共存互补,是中华先民原初智慧的起点,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文明实践,更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礼记·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认为和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看似是大白话,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智慧,体现着自古以来人们日用而不觉的和合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光明论坛·温故】作者:丁兆丹(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共建共享世界文明百花园,需要大力弘扬立己达人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也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思路,为世界现代化版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既要坚持自身文明发展的独立自主,又要有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广阔胸襟,做到坚守而又通达。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并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喻,强调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八音克谐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美美与共等思想,无不彰显我国自古以来尊重差异而追求多样性统一的文化传统。古代先人以一花与百花为对比,来形容世间万物相成相济以达成多样性的客观发展状态,阐明部分和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启发人们切不可掉入非此即彼、单一固化、零和对抗的思维窠臼,可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我国,这条民间谚语朗朗上口、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
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停下演进的脚步,其形式和内涵不断丰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意蕴更加凸显。
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孕育了各有特点、异彩纷呈的多种文明样态。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成为长期以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
《易传》曰保合太和,乃利贞,将宇宙看作和合相生的整体。当今时代,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文明的创新性和时代性体现为对现代化的追求。
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从自身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是正途大道,更是各国应有的权利。纵观人类的历史长河,放眼世界的文明图谱,人类以自身聪明才智,创造、形成并发展了斑斓多彩、波澜壮阔的万千文明形态比如,贵州毕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通过开展特色苗绣资源文化产业扶贫探索成功脱贫,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50元增加到2021年的19304元,实现大幅提升。提炼非遗绿色价值助力生态振兴。
比如,云南泸水市将党建、非遗、乡村振兴相结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非遗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促进其合理利用,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吸引人才回流,重聚村庄人气。
积极探索非遗+文物保护非遗进社区非遗+课堂等多种创新模式,既能让非遗焕发新光彩,也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发挥非遗美育价值助力人才振兴。比如,从茶叶种植加工,到银器、锔瓷、竹编等各类手工艺,都天然蕴含着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传承这些非遗工艺无疑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绿色生活方式。